近年来,非遗文化的融入旅游活动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。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和项目中,展现出丰富的非遗元素,例如陕西的剪纸、云南的扎染,以及各种传统手工艺等。这些非遗文化与旅游结合,使得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形象展现在游客眼前,赢得了市场的好评。同时,非遗也为旅游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和活力。如何将非遗与旅游故事更好地结合,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旅行体验?
近日,“阅见非遗”第二届征文大赛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,吸引了一批旅游作家参与。许多创作者将非遗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旅游故事中,让读者在探索传统文化时,能见人、见物、见生活。以展现陕西特色民俗为背景的网络文学作品《泼刀行》,在大赛中获得金奖。该作品围绕中华传统武术展开,将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旅行冒险结合,呈现了西安鼓乐、红拳、皮影戏等多项非遗元素,展现了非遗与旅游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。
《泼刀行》的创作者张老西特别去沧州进行采风,偶然参观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。他表示:“这个展览馆通过大运河的线路,展示了各地的非遗文化,让我领悟到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。”由此,他为作品设定了旅行冒险的主线,并依托各地的民俗文化,展现了正宗的中式奇幻。”
在创作过程中,张老西特别选择了两个非遗项目作为故事的“锚点”:一是红拳,作为侠文化的重要体现;二是鼓,广泛应用于各种民俗活动中。他深入研究陕西的非物质文化,发现鼓的种类丰富且富有历史底蕴,为他的故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。
张老西认为,非遗文化蕴含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是中国普通百姓的历史与文化。谈到“非遗+旅游”的创作心得,他强调要理解非遗背后的逻辑,例如鼓的起源、用途及其文化象征,才能更好地融入故事中,增加表现力。他指出:“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都有无数人的故事,这些都是创作时无尽的财富。”
自“阅见非遗”征文大赛举办以来,累计收到近10万部稿件,创作字数超过20亿,涌现出《我本无意成仙》《泼刀行》《一梭千载》等众多优秀网络作品,其中许多已被纳入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扶持项目,部分作品更是走上了影视化改编的道路。
非遗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已经融入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乡愁记忆。如今,非遗已成为旅游与文化创作的基石和灵感源泉,为“好故事”注入了活力与光彩。无论是通过参与尊龙凯时的旅游项目,还是通过探索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游客都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。